企业动态

产销班·休闲农业·科技交流 —— 两岸农业专家解析三个关键词

2006-04-15 18:00:08

    4月15日,大陆方面宣布了促进两岸交流合作、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,两岸交流合作迎来了一个新时期。这一效应在海交会中得到鲜明体现,在福州农业专场招商中,有17项台资项目签约,总投资7200万美元,占农业外资项目总投资的80%,台商投资农业成为亮点。

    面对新机遇,闽台农业交流合作该如何向更深、更广推进?

    18日举办的海峡两岸(福州)农业合作论坛上,两岸农业专家对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、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等方面合作提出了见解。

产销班——农村组织化的载体

    这些年,伪劣农资坑农事件层出不穷,农产品卖难、农民增产不增收等现象时有发生。这虽是经济转型期的矛盾,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组织化还处于低水平阶段。

    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郑少红认为,在闽台农创办的产销班已经为我省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做出了示范。她说,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、良种、技术,还带来了先进的市场营销经验。个别台农与周边种植同类产品的农户建立了产销合作关系,尝试创办产销班,将台湾产销班经验传授给当地农民,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商品率,增加了农民收入。

    例如,长泰县青果产销班,共有社员127户,带动农户100户,种植名优水果近3000亩。合作社生产的水果售价比市面高20%以上,仍供不应求。产销班与农技部门合作,举办技术培训班,不仅使社员掌握了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,还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。

    郑少红认为,产销班所带来的现代产销技术和规范有效的班会章程制度,正是目前我省至全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迫切需要的。作为农村组织化的一种载体,不论是产销班,还是农民协会,在建立时应积极引进现代生产要素,增加对农民的培训,建立并完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。

休闲农业——机遇与瓶颈共存

    过去,台资投资农业及福州农业引进交流的重点大都在种养殖、加工方面。而如今,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的有效领域之一。在海交会上,福州市推出的60个重点农业招商项目中,有8个是休闲观光农业,引起台商的兴趣和业界的关注。

   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李崇尚表示,近年来台湾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,成为流行的新型产业。当前,大陆居民收入增加,旅游消费需求大增,农业旅游刚起步就受到欢迎,消费者逐渐喜爱集深度、定点、自然、健康、教育性于一体的旅游产品,说明大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。

    但他同时指出,休闲观光农业是自然景观与土地效益的有效结合,需将农村原有的生态、生产与生活文化等一体考虑。然而,大陆在这些方面仍存在着一些瓶颈,如农家土地资源少、资金不足、风险应对能力弱,需要有丰富的资源及人力参与合作经营等。所以,在决定发展之前,必须检视农民的意愿、自然环境、产业种类等。在规划设计时,应以当地农民为主体,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景观、田园、文化资源,并保持其固有特色,避免过多的人工化,合理协调种资源。

科技交流——闽台农业共赢的基础

    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文辉认为,当前,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,专业技术培训人员较少,劳动技能普遍较低。这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,限制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。

    为此,福州在批准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以来,每年引进台湾农业专家学者100多人次,举办农业交流、研讨、讲学、培训、咨询等活动60多场次。今后5年,福州市计划累计引进台湾农业专家举办新型农民技术培训10000人次,年均2000人次。

    但陈文辉认为,这还远远不够。他认为,现有的两岸农业合作主要体现在引进台湾的良种、技术与资金,鼓励台湾农民或企业来创业,吸纳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,而两岸的农业科技交流却停留在表面上。

    今后闽台农业共赢的基础,应是在农业科技的合作与交流方面,整合两岸科技资源,建立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。他建议定期召开榕台农业科技论坛,农业科技人员加强定点单位的协作交流,派人员到台湾研修,学习借鉴台湾科技管理、推广的先进模式,促进两岸农业更快、更好、共同发展。 

本报记者 吴美章